笔趣文学

笔趣文学 >许瞻小七结局 > 第202章 押送(第1页)

第202章 押送(第1页)

一进城门,便立即被长陵守军接管了。她转头去看谢玉,夜色无涯,谢玉一人一马立在风雪之中。那斗笠之下的人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?他或许在想,今夜该去何处安顿,明日又该何时起程。他将从这一片冰天雪地里动身,回到那方烟雨迷蒙四时充美的沃土。听他说,那里春色极好。小七冲他笑着。黑沉沉的城门长长地吱呀一声,被人推着慢慢地阖上了,谢玉的身影也就慢慢地消失在了城门之外。她想,但愿有生之年还能再见谢玉。也但愿有生之年,能与他同去江南。看那里到底是不是如他所说,水里的都是稻米莲花,山里的都是青竹绿茶。那里的人是不是都住青砖瓦巷,是不是都乘乌蓬轻舟。腕间脚踝霍然一凉,被人锁上了沉重的镣铐。没有人管她有没有发热,也没有人给她买汤药,核实了身份后,当晚便被押进了城墙里的牢房。小七是第一次知道城墙里也有牢房。狭小逼仄,没有窗子,没有矮榻,落脚处铺着一堆乱七八糟的稻草,这暗沉潮湿的地方唯有一盏油灯摇摇晃晃地亮着。缺了口的破陶碗在一旁歪着,也不知多少人用过了,大抵也不会有人为犯人清洗,因而还留着经年积攒下来的食物残渍,黑油油的叫人发呕。她拖着冰凉沉重的铁镣铐,裹紧了谢玉的白袍子,靠着墙角缓缓坐了下去。她告诉自己,没什么忍不得的,到底是能暂避风雪的地方。牢房镣铐算什么,刀山火海也要走一遭。与谢玉离别的第一个夜晚就在长陵城墙的牢房里挨了过来。发冷、发热。复又发冷,复又发热。昏睡、惊醒。复又昏睡,复又惊醒。也不知昏睡多久,亦不知醒来有多少次,她裹紧袍子咬牙挨着,待挨到长陵城内开始鸡鸣狗叫的时候,便有人来带她上路了。一辆专用来押解要犯的马车,狭小密不透风,周身无一丝缝隙,连个小窗都没有。她想,不透风好啊,不透风便能把这十一月的风雪挡在外头,那便能让她活着到蓟城去。她被长陵守军推搡着上了车,两副镣铐冻得冰凉,上车的工夫又重重地往身上砸去,砸得骨节生痛。仓皇间裹在身上的袍子险些被人踩在脚下,她死死地抓在手里,一分也不肯放松。不是什么锦衣华袍,但真正属于她的东西不多,她要带走。咣当一声,马车也落了锁。她知道这世上尚还活着的人,除了沈宴初与谢玉再不会有人待她好,因而对于旁人施加的苦难、苛待、凌虐也并不会寒心难过。好,自然是最难得的。不好,才是这人世间最寻常的事。她懂得这个道理,因而心里不会有什么不平。押车的燕人已经打马起程了,轮子辚辚滚转得飞快,小七在那狭小的马车里摸索着盖紧了袍子,回头去望,却望不见长陵城门在什么方向。她心里说,谢玉,我就要走了。你也动身去江南了罢?那里春色极好,必不会似燕北这般寒冷。押车的燕人昼夜不停地赶路,她就卧在马车里面昏睡,几乎没太有十分清醒的时候。往往是被人叫醒了给几口吃的,他们给她什么,她便吃什么。给干的掉渣的胡麻饼,她便吃干的掉渣的胡麻饼。给凉到牙齿打战的凉水,她便喝凉到牙齿打战的水。她分外地想念那一夜的烤番薯,烤得香甜流油的番薯沿着喉管入了腹,烫得她的嘴巴肚皮又热又暖。她也分外地想念那一锅萝卜炖鸡,他把鸡肉炖得软软烂烂的,放足了佐料,清甜的萝卜咬一口也全都是浓郁汤汁的味道。他那只宝贝小罐子可真好呀,内里盛满了盐巴与胡椒,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香草。她想,以后她也要有那样的小罐子,也要装满盐巴胡椒,也要盛许多香草。再遇见谢玉的时候,她要与谢玉比一比,看谁的小罐子香料更好,看谁炖出来的鸡汤更鲜美。她想,总会有这样的机会。也许只要半年,也许一年,也许两三年后就有这样的机会。她也分外地想念那一夜的火炕。穷冬烈风,大雪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可正因了那些曾有过的“好”,因了要去江南的念想,因了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,有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始终在撑着她,就足以使她挨过如今的艰难困厄了。她心里的人说,小七啊,小七,你要挺过去,你要挺到大表哥平平安安地回大梁。他用命救你,你也要活着救他。过一座郡城便换一拨押车的人,她也只有在换人的时候才能下这密闭的马车。她靠着谢玉那件袍子熬了多日,原本是月白的颜色,早就脏的不成样子了。她竟没有死。没有死便撑着,熬着,咬牙忍耐着。小七清醒的时候想,早知道回去的路这么难,当初便不该往边关走那么远。走的越远,回的越难呐。再后来,接管她的人也不知换到了第几拨人马,她只觉得自己已然熬到了极限,靠着过往的好,靠着美梦靠着念想也再不能撑下去了。就是在这时候,好似被人解开了镣铐,好似下了马车,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,就只是无尽头的昏睡、昏睡、昏睡。偶尔有意识的时候,好似有婆子在给她换衣裳,喂汤药。她便想,如今已在兰台了吧?若已在兰台,那便不必再受罪了。她要尽快去见公子许瞻,去求他放大表哥出关。她既已经回来了,想必公子许瞻不会再为难大表哥。但真正醒来的时候却是在个十分陌生的地方,屋子不大,屋外人影幢幢,个个挎刀立着。那便不是在兰台。她大抵还在某一座郡县,某一处驿站,门外的也大抵都是押解她去蓟城的人。而自己头痛欲裂,仿佛要炸开似的,身上浮软的并没有半分力气。有个面善的婆子正在一旁的炉子上温药,见她醒来,赶紧端了水过来,也不说话,只是比划着要她喝。断断续续的高热使她口干舌燥,她撑着起了身,接过羊角杯便饮了下去。不久那婆子又端来了汤药,依旧比划着要她饮了。黑乎乎的汤药又苦又呛,但小七没有什么苦是吃不得的。饮了汤药便能早些好起来,她也才有气力去做不得不做的事,因而不管是什么药,也全都饮了。垂头瞥见身上已不是自己的衣袍,她心里一凛,忙抓住婆子问,“我。。。。。。我还有一件白袍子,老媪可见过?”多日不曾说话,她的声音喑哑难听,十分刺耳。婆子愣怔片刻,忙点点头,踩着小碎步出去了,不久又踩着小碎步匆匆回来,抖开手里皱皱巴巴的衣袍比划了几下,似在问她可是这一件。她鼻尖一酸,忙伸出手去。袍子已经很脏了,依稀能辨出原本的白色。想来已经与她身上那件魏人形制的袍子一同被丢弃了,此时经她一问,那婆子才捡了回来。这是她披了许久的袍子了。从十一月初二重遇谢玉那时起,这件白袍便裹在她身上了。北上蓟城的这一路,若没有它,小七早就冻死在押解她的马车里了。而今却被人当作秽物随意地丢弃。她把袍子紧紧抱在怀里,问起那婆子,“老媪可知如今外面看守的是谁?”婆子笑着摆手,比比划划地也不知在说什么,大概是个哑巴。小七心里着急,撑着沉重的脑袋要下榻,“老媪去告诉外头的大人们一声,犯人醒了,请大人们尽快动身吧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